博金網89官方北京10月27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任夢巖 趙聰聰)如今,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坐飛機直接“刷臉”登機……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刷臉”在方便我們的同時,也帶來瞭隱私泄露的風險。我們“刷臉”之後,圖像、數據是否會被存儲、是否有泄露風險?
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在警方今年破獲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人工智能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而後再通過“照片活化”軟件生成動態視頻,騙過瞭人臉核驗機制,得以實施犯罪的。
而記者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隻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商傢的素材庫裡,全都是真人生活照、自拍照等充滿個人隱私內容的照片。有的圖片甚至還有身份證等關鍵信息。
遼寧的劉女士認為,如今各種獲取個人隱私的方式層出不窮,很難保障所有的數據都被安全存儲。“很多付款方式都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直接‘刷臉’支付,這個技術比較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我有時候瀏覽微博金網即時比分下面的評論,就會有‘點進去測算你的面相’等內容,實際上就是來盜取你的個人信息的,我就怕我的信息會泄露。”
雲南的李先生認為,如今到處都有攝像頭,一旦我們的“刷臉”大數據被不法分子利用,隱私將不復存在。“它會涉及一些個人隱私的部分。比如說我和誰去瞭哪,各地的人臉識別系統會識別到你到瞭哪個地方,進入哪個酒店,這些都會錄入到系統裡。如果這些信息被泄露到不懷好意的人手裡,可能會對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
如果朋友圈、微博金網即時比分中的照片被不法分子復制、利用,再加上現在流行的“AI換臉”技術等,個人的數據會不會有危險?之前就有過小學生利用高清照片解鎖順豐快遞櫃的新聞。各大企業到底在“刷臉”上付出瞭多少精力?
對此,中科協“源新聞”專傢庫成員、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張兆翔介紹,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臉合成技術的門檻降低瞭,但並不代表一旦泄露就會產生危害。“人臉數據的泄露,是隨時都在發生的事。但並不是說我們看到人臉數據,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傷害。我覺得也不要過於恐慌。人工智能技術在進步,尤其是在一些與人身安全相關的或者是身份敏感的場景當中,有很多方式去規避、去防止這種偽造的數據所產生的影響。比如普通視頻想通過一個認證系統的時候,是有很大難度的,Deepfake這種偽造視頻更多的是詐騙或者嘩眾取寵等,所以我覺得普通大眾不要過於擔心因為朋友圈幾張圖片的泄露就給人身安全帶來太大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給我們從業者所帶來的要求就是,對於偽造數據的鑒真辨偽的要求會更高。就好像一邊是矛一邊是盾,彼此都在推進當中。”
張兆翔告訴記者,人臉識別技術在不同應用層級上的判斷標準也是不同的,比如涉及到銀行財產安全等信息,識別的要求、點位就會更多,如果隻是普通的程序登錄或者是地鐵、公交乘車,可能在要求上會有一定的降低。“隻要達到某種相似度,甚至不是活體的情況下,也可以去通關。這就是比較低級的人臉識別系統,也是有用的。在某些特定的應用場景下,如果對人的身份要求沒有那麼高,也是可以去部署和落實的。但真正涉及到財產、安全的時候,我覺得人臉識別的等級要很高,它容許犯錯的空間就更小,對活體檢測的要求應該更高,寧可拒絕識別,也不能發生錯誤判斷。”
清華法學教授勞東燕對此頗有感觸。今年3月,她所在的小區要求住戶提供身份證及人臉數據,未來居民可以直接“刷臉”進出小區。看似便民的舉措,背後卻是巨大的風險漏洞,誰來存儲居民的人臉信息?一旦被盜,則是永久的安全隱患。最終,小區雖然安裝瞭攝像頭,卻沒有繼續推進“刷臉”門禁。
勞東燕向記者介紹,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在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落實知情-同意的機制上有瞭比較切實的舉措,但在個人如何維權方面,個人的證明責任太高,加大瞭維權成本和難度。“如果企業未經我同意收集瞭我的數據,或者說在後續環節當中,違反瞭相應的規定,那麼就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我有沒有權利對對方提出主張?這就等於說你在法律當中告訴大傢有很多權利,但是對方如果侵犯瞭你的權利,其實你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去追究對方責任的。因為法律責任條款中它規定得很明白,也就是說對方侵害瞭你的權利,而且還必須要因為侵犯你的權利而造成瞭損失,而且還要求你得證明是對方的侵害行為導致瞭你的損失,還要證明損失是由企業或者收集人造成的,這就更難瞭。”勞東燕說。
那麼,如何通過立法的角度來督促企業加大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力度?勞東燕建議,未來,如果個人面對信息收集單位,能夠更容易維護自身權益、懲罰性賠償力度更大,則可以倒逼相關單位嚴格執行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你隻要證明對方違規,比如說不經同意就收集,或者在後續處理環節當中它違反規范瞭,普通個人就可以去主張權利。這樣肯定就容易多瞭。如果說在特定的情況之下,要是給你們某些個人造成巨大的損失,當然對方承擔的責任肯定會更大,賠償的就更多。其實,我們用法律根本不需要去考慮算法應該怎麼弄,我們需要傳遞給他壓力。如果有懲罰性賠償,一旦違規就會有巨額的賠償,企業自然就會考慮怎麼來提升安保水平。”勞東燕說。